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中华民族的成词及定格(5)

来源:民族艺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华民族呈“多元一体格局”,“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②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

中华民族呈“多元一体格局”,“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②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页。。多元中的统一,统一中的多元,使得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现实格局色彩缤纷、生机勃勃,在多样性中保持强劲的凝聚力。

“今之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56 个民族的总称,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4%,构成中华民族的主体,多聚居于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和松辽平原,使用汉藏语系的汉语,形意文字的汉字。其他民族多生活在东北、北、西北、西南地区,分布区域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主要分属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人口百万以上的13 个:壮族、回族、维吾尔族、彝族、苗族、藏族、满族、蒙古族、布依族、朝鲜族、瑶族、侗族、白族;人口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15 个: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土族、珞巴族、东乡族;人口十万以下、一万以上的18个:景颇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鄂温克族、门巴族、基诺族、德昂族;人口万人以下的9 个: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③冯天瑜:《“中国”“中华民族”语义的历史生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民族是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汉族由在夏、商、周三代形成的华夏族与周边诸族融合而成,汉代以后渐称“汉人”“汉族”,并继续与诸族融合。其他诸族也是如此,如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是古代百越各支经长期演化而来,史称“西瓯”“骆越”“乌浒”“僚”等,与汉族交流频繁,后总称“僮”,1965年改称壮族。满族的先世为东北的肃慎、挹娄、勿吉、靺鞨等古族,10世纪改称“女真”,17世纪定族名“满洲”,简称满族,入主中原前后,深受汉文化影响。”④冯天瑜:《“中国”“中华民族”语义的历史生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中华民族”既有悠远深邃的历史渊源,又在近代民族国家竞存的世界环境中得以正式铸造,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1910—2005)指出: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⑤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36页。

时至近代,“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文化人类学(非体质人类学)概念,已然为生活在中国及散居世界各地的具有中华元素的诸族众所共认、共用,成为一个具有强大概括力、凝聚力的称号。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 网址: http://www.mzyszz.cn/qikandaodu/2021/0623/803.html



上一篇:语言精神思维读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
下一篇:从起死看鲁迅对庄子的拒绝

民族艺术投稿 | 民族艺术编辑部| 民族艺术版面费 | 民族艺术论文发表 | 民族艺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民族艺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