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聚焦前沿 双向互动 ——学术期刊与民俗学学科

来源:民族艺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随着学术研究进程的加速与学术期刊的大力发展,民俗学学科与专业期刊的对话意识也不断增强。2018年6月30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学术期刊与民

随着学术研究进程的加速与学术期刊的大力发展,民俗学学科与专业期刊的对话意识也不断增强。2018年6月30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学术期刊与民俗学学科发展研讨会”在桂子山召开,来自《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文化遗产》《民间文化论坛》 《社会科学动态》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 《长江大学学报》 《中原文化研究》编辑部的负责人,民俗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领导,以及媒体记者等50余位代表与会。本次研讨会以“学术期刊与民俗学学科发展”为主题,就推进民俗学学科的发展、推动民俗学专业期刊的繁荣、增进民俗学学科与专业期刊之间的交流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一、民俗学科的现状反思与未来走向

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应当适应社会环境与学术的变化,努力寻求学术研究的开拓与创新。与会者结合民俗学发展的当前现状与未来发展,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他们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对当前问题的反思,有利于保持学科发展的活力。

对于当前民俗学研究所发表的成果,《文化遗产》的副主编刘晓春指出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研究论文缺乏原创性,缺乏对学术史的梳理,存在“为论文而论文”的问题;还有一些论文对现实意义发掘不够,对学理的梳理不够。他认为,学术论文的写作要精炼,对于常识性的问题尽量简要介绍,同时要做到层层深入,引人入胜,避免并列式的写作。《中原文化研究》副编审杨旭东则提出,当下民俗学研究仍未跳出多年来形成的研究模式或套路,并由此造成了民俗学学术共同体内部一眼即可识破的“民俗学体”,其最大弊端在于让民俗学学科成了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小众、边缘学科;这一现状的形成原因主要在于论文选题缺乏宽度,把追求“孤例”视为创新,理论提升上缺乏高度,往往就事论事,不具备与宏观层面的勾连能力,难以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在更高的层面上与本学科或其他学科的理论形成互动、呼应、补充乃至颠覆性的关系。因此,学术期刊与其责任编辑必须和学者达成共识,超越现有的学术认知,共同推动民俗学学科的良性发展。山西大学段友文教授指出,民俗学学科以历代民众创造传承的生活文化为研究对象,具有关注现实、参与当下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学科优势,但是也存在起步较晚、边界模糊、学科体系不够完善的先天性缺陷。民俗学学科要适应新时代需要,取得快速发展,必须要有顶层设计,寻求学术期刊的支持,与学术期刊形成互动共赢的对话机制,方可扩大学科影响力。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结合上海民俗学民间文学专业期刊的建设历程,强调上海的民俗学群体正面临着振兴海派民俗学民间文学类期刊的考验。他认为,这不仅是上海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与学科发展需要跨越的难题,也是推进中国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发展的重要使命。

在现象分析与解决途径之外,会议中也有关于研究方法的探讨。华中师范大学胥志强博士在发言中强调了梳理和研究关键词对于民俗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关键词是标志一门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的学术术语,它既是本学科研究的共同议题和基本知识框架,也是学术传统的具体体现,更是学术传承和创新的必要过程。民俗学研究者们应对关键词进行持续的总结和反思,以此激发学科的自反性和创造性。

二、期刊专栏的学术思考与发展诉求

面对学术研究进展的加速与国际学术交流的强化,学术期刊在大数据时代不断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其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需要不懈的探索与反复的调试。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苑利表示,学术期刊应加强精品意识,发扬工匠精神,打造与刊物的建立宗旨相契合的“拳头”产品。民俗学民间文学类专业期刊在明确定位之后,如何提升其学术质量与学术影响,在学术评价中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始终是编辑们关注的焦点。在本次会议中,以编辑视角为切入点的主题发言,大体涉及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具有学科视野的栏目设置。栏目创新是期刊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社会科学动态》庄春梅编辑详细介绍了该刊栏目设计理念,作为一个处于创立品牌阶段的新刊物,该刊按其关注前沿性、思想性、动态性的创刊理念,在栏目设计与重点关注上,力求不拘一格,不断推陈出新,对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予以大力支持。《民族艺术》主编许晓明则强调,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应以不同的栏目和专题呈现民俗学研究成果,该刊始终关注艺术背后的相关习俗等文化内容,这也是该刊一个鲜明的个性。《民俗研究》副主编刁统菊在发言中也同样论及了办刊思路,强调该刊以学术前沿、民俗学史、民俗史、民间文学等固定栏目和各类专题组成的特色栏目相结合的特点。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 网址: http://www.mzyszz.cn/qikandaodu/2020/1107/369.html



上一篇:《中国蚕丝绸文化》在线开放课程简介
下一篇:乌兰牧骑对民族艺术传播的意义与价值

民族艺术投稿 | 民族艺术编辑部| 民族艺术版面费 | 民族艺术论文发表 | 民族艺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民族艺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