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评论 | 遥望与絮语 ——余欢地民族风景绘画中的(2)

来源:民族艺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7-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相较于以青灰色调表现的古木掩映中的大利侗寨,位于广西来宾的金秀瑶乡,在余欢地的笔下则呈现出一片祥和的暖黄色调。作为中国瑶族支系最多的地区
相较于以青灰色调表现的古木掩映中的大利侗寨,位于广西来宾的金秀瑶乡,在余欢地的笔下则呈现出一片祥和的暖黄色调。作为中国瑶族支系最多的地区,有世界瑶都之称的金秀瑶族自治县保存有最为完整的瑶族传统文化。余欢地于这样一个初冬时节走进这里,眼见着晨起后渐渐升起的太阳漫漫的照下来,土黄色的泥墙和着朝阳的温暖气息,光与影在那些泥瓦式的瑶乡民居上映出动人心神的暖黄色。寨间篱畔光影斑驳的小道上,有阳光与影子的对话,也有寨子与阳光的絮语。同样山水环绕的自然风貌,大瑶山里依山而建的瑶族村寨在冬日里并没有给人萧索寒清的感受,与大利侗寨所表现出的遥远沉静不同,金秀的瑶寨更多的给人以一种祥和淳朴中的宁静,时间在这里渐渐慢下来,使人生出一种仿佛久居于这片瑶族村寨中的希冀。这里也同样有树木的痕迹,余欢地以影子的形态将之投射于晨光下的墙面,画面也在这弯折异置的暖色树“影”中,映射出向上的力量与生机,在与屋檐“凝固”状的阴影的消长之间,形成了视觉与心理上双重对比。

三、色彩与情感的互文

作为新近创作的两个民族题材的系列作品,对于贵州侗族与广西瑶族两处不同地理、不同人文、不同建筑风格的描绘,在这些小幅作品中被无形的放大。无论是民居建筑的巨大差异,还是地域生活的各有不同,余欢地以不同的心绪感受和冷暖不同的色彩调性融入作品,呈现了民族地域的不同风貌。在这些作品简净内蕴的画面语言中,能够得见他对于画面叙事节奏的精巧构思与游刃掌控。退到远处望向这些作品,是第一瞬间就能进入其中的情动;渐渐走近前去近距离的观看,画面的气场则又逐渐从宏大直观的空间表现,进入到情节与思绪的主观叙事当中。在他所表现的这种空间与情感的画面意境中,由远及近的观看方式似乎一种天然具备的观看需要,观者自然的会以这种方式去尝试走近他的作品,而心绪也在这对于作品情感的探索中伴随着画面逐渐蔓延。
而再看《春日里的诺邓》这组写生作品,则是在“静谧”“絮语”之外又更添了几分自由、闲适的洒然之感。诺邓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云龙县,以白族为主的村邑传承千年。在这个白族语意为“有老虎的山坡”的一隅之地,又是一个春日里的晴朗天气,正如余欢地所感言的:感受云南的阳光,和暖而景美,非常入画。住民宿直睡到自然醒,间或地画得几张画来,觉得满是充实。如此地看这几件作品,虽是写生,也恰是写生,全然将这在春日暖阳下惬意观景的情态融在画中,高坡上密致错落迎着日光的村落屋宇,拾阶而上,道边经年生长的葱郁仙人掌……色彩的真实与情感的真实,如此在画面里交织重合,所画既是所见,所画亦既是所感。一花一木、一屋一石,自然生长之间有多能寻见乡间浓郁的生活气息。

在进入民族专题领域的个人艺术创作情形下,余欢地逐渐地脱离了对民族建筑、民族服饰等物象细致具体的常规描绘形态,转而在风光景致中迈进到对地域人文的感知与关注,画面的简净亦或轻薄感在这里被个人情感的融入所削减,对于民族地区风景的感受性描绘以及情感思绪的介入,使得作品的表现变得独具有感染力。真正深入的走进他的画面空间,所能感受到的是一种对于时空意象的重构与再造。置身其中,无关风格、笔触等等外在的造型语言。你所面对的,只是画面之外、色彩之中最为真实的地域与民族记忆。倘若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待这些作品,或许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里的创作而言,伴随着生活状态的突然改变,所有的关注、思考、焦虑、坦然……在这些作品当中也能找到最为真实的影踪。

结语
从画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余欢地是极善于以其所思所感的色彩与构成语言去组织画面的。这种在同一件作品中织就的极具视觉张力的画面语言,以及在时间与空间、历史与记忆、风景与人物、色彩与图式之间形成的互文关系,沉淀为这一作品的深层内质——一种属于作品内在的风格面貌,同时也属于作者的精神气度。使人能够读到一种虽感遥远却又似在眼前的怀想,在模糊与清晰之间倏忽地闻见一击清脆的声响。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 网址: http://www.mzyszz.cn/zonghexinwen/2021/0724/855.html



上一篇:藏博馆藏之绚烂多姿民族服
下一篇:“国乐大师”方锦龙:舍得之间,以民族乐器描

民族艺术投稿 | 民族艺术编辑部| 民族艺术版面费 | 民族艺术论文发表 | 民族艺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民族艺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