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评论 | 遥望与絮语 ——余欢地民族风景绘画中的

来源:民族艺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7-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遥望与絮语 遥望与絮语 ——余欢地民族风景绘画中的色彩境域 韩文超 / 文 出于对民族地域人文风景的偏爱,近年来在红色题材美术创作之外,余欢地逐渐开始将更多精力倾注于民族题


遥望与絮语
遥望与絮语

——余欢地民族风景绘画中的色彩境域

韩文超 / 文

出于对民族地域人文风景的偏爱,近年来在红色题材美术创作之外,余欢地逐渐开始将更多精力倾注于民族题材这一领域。对于民族与地域的概念理解,在长久以来的观念积淀过程中,这对词语在日常的使用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近乎无法分割的思维关联。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各地特色鲜明的风土人情,而风物人文的地域性差异在各个民族地区则显得尤为突出。同处中国西南地区的黔、桂、滇三地,作为少数民族分布相对集中的省份,聚居了包括侗、瑶、白、苗、壮、布衣、仡佬等在内的众多世居民族,这些民族以各自别具风情的民族建筑、服饰、生活习俗、文化传统而为人们所关注,影响并成为众多艺术家竞相表现的重要题材。

一、从黔北遵义到“大山下的村寨”

对于在贵州这片土地上逐渐成长起来的艺术家而言,来自于一方民族地域的深沉厚重文化基因,对个人的艺术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必然是巨大的。而余欢地正是这样一位深受地域文化影响的艺术家。常言: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滩。地处黔北的遵义,以深厚的历史人文、地域风物以及红色文化,塑就了这方土地的性格与气度,并自然地融汇于余欢地的艺术之中,成为他创作探索的艺术根源。所以面对他的作品,那种对于民族地域的自然而深入的感知与体验,都在画面中得以呈现。置身以观,仿佛在情感上也会不自觉地沾染上这方土地的气息。

《大山下的村寨》即是最能够体现这种黔北地域民族文化滋养的作品,同样是描绘少数民族地区的风景,在余欢地的这件作品中看不到流俗的风情化表现。厚重而又极具特征的山头遮云而立,以绝对的体量营造了画面空间,从而云山的形体在第一眼便印入心间,给人以民族地区的气质与观感。聚而成片的木构建筑与标志性的四柱框架的寨门、鼓楼,使人在进入画面去阅读的下一刻,确定是一片大山脚下的侗族村寨。而画面的整体色调是与山体的厚重相统一的,重色山体与冷灰色天空的基调中,灰蓝与黄色的村寨屋顶相互映衬;远离喧嚣的沉稳画面与带有生活气息的暖黄色,将作者与观者的感受相互联结在一起。这种起于生活环境滋养,又在持续的艺术创作中不断积累形成的经验与感受,也同时延伸到了其它相关民族题材的作品创作之中。


二、遥望的静谧与阳光的絮语

在2020年初,这样一个寓居不出的冬春之交。余欢地以黔桂这两个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为描绘表现的对象,就贵州侗与广西的瑶族进行了一系列的创作。在余欢地的笔下,关于这两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系列作品——《遥望的静谧》《阳光下的絮语》,所描绘的正是其间各异的风情与景致,以及景色之中所含着的情感与触动。对照这两组在同一时期创作的作品,在色彩与光影映照的画面中,能够看到的是不同地域、民族、建筑以及生活所表现出的别样感受,是一丝流淌的情绪,一片遥望的静谧。

作为侗族的最主要聚居地区之一,贵州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分布着全国近半数的侗族人口。顺山溯溪而建的大利侗寨便是众多侗族村寨中极具代表性特征的一个。对于这个有着五百年历史,可上溯至明清时期的深山寨子来说,这里天然的远离现代城市的喧嚣与纷扰,即使道路已然贯通入村却依旧出入多有不便。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而下,忽地一个转弯,俯身望去一片青山环抱古木葱茏的村寨映入眼帘便是“大利”了。这里清溪环流、古楠丛生,木楼青瓦、石板古道与侗楼、风雨桥构成了一种与自然共生息的生存状态。

在这组新近创作的水粉作品中,余欢地以大利侗寨为创作背景,以沉郁的冷绿与青灰色调入画,在表现掩映于青山绿水间的民族村落的同时,也带着一丝诗意远远的遥望绿树清溪中的静谧侗乡。画面中,似乎这方依树傍水的山间村落正以一位娓娓道来的倾诉者的姿态,将静谧中的宁和最为真实的呈现在观者眼前。极富形式感的树干倾斜地生长出画面,枝桠随着质感显示出一种鲜活的韵律感,被刻画的仿若有了自己的性格。大面积的青山与绿水相互映照出一片岁月沉淀出的苍翠生机,侗家的楼寨被遥遥地置于水畔、山脚的一隅之地,不大不小、不骄不躁却又分外真实鲜活,几与现实中的大利侗寨一般无二。倘是走近侗寨,这些画面则会将人带到一个或清晨雨后,或傍晚时分的特殊时段,依然沉静的画面中,眼前的青瓦木楼与头顶高高耸起的侗楼沉稳而肯定,营造出只属于此刻的时间记忆,一如余欢地对画面的组织与掌控。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 网址: http://www.mzyszz.cn/zonghexinwen/2021/0724/855.html



上一篇:藏博馆藏之绚烂多姿民族服
下一篇:“国乐大师”方锦龙:舍得之间,以民族乐器描

民族艺术投稿 | 民族艺术编辑部| 民族艺术版面费 | 民族艺术论文发表 | 民族艺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民族艺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