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中华民族的成词及定格(2)

来源:民族艺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上述两例均在日本以“民族”翻译西语并传入中国之前。诸例皆为称“民族”为“日源词”的反证。不过上例属于零星个案,应当指出:19世纪中叶,“民

上述两例均在日本以“民族”翻译西语并传入中国之前。诸例皆为称“民族”为“日源词”的反证。不过上例属于零星个案,应当指出:19世纪中叶,“民族”一词在中国并未流通。

(四)自清末始,“民族”一词广泛使用

时至19世纪末叶,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勃兴,中国自创的“民族”一词渐被便用,加之日本对译西语的“民族”一词,于清末传入中国,迅速普及开来,如1895年第二号《强学报》、1896年《时务报》皆有“民族”用例。1898年6月,康有为给光绪皇帝上《请君民合治满汉不分揭》,有“民族之治”一语。1900年章太炎《序种姓》有“自《帝系》《世本》,推迹民族”①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序种姓上第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245页。的论说。此后,梁启超《东籍月旦》(1902)有“东方民族”“泰西民族”“民族变迁”和“民族竞争”等短语。吴汝纶(1840—1903)《东游丛录》(1902)也用“民族”一词。梁启超1903年介绍德国政治学家伯伦知理(今译J.K.布伦奇利)的民族学说,使近代民族概念得以流传。梁氏强调:

今日吾中国最急者……民族建国问题而已。②梁启超:《新民说·论自由》,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梁氏提出“民族建国”任务,其内容有“完备政府”“谋公益”“御他族”等,已包含近代民族国家诸义项。梁氏当时高扬民族主义旗帜:

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③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饮冰室文集类编》上,东京:帝国印刷株式会社,1904年,第426页。

民族主义者何,各地同种族同言语同习俗之人,相视如同胞,务独立自治,组织完备之政府,以谋公益而御他族是也。④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文集类编》上,东京:帝国印刷株式会社,1904年,第104页。

多民族的中国较之单一民族的日本,建立近代民族国家的情况复杂得多。就清末而言,首先面临满族贵族对数量巨大的汉族的民族压迫问题,孙中山1904年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中便以此为症结议论“民族”。1905年他在《民报发刊同》中将民族与民权、民生并称三大主义,对“民族”和“民族主义”作系统阐发,虽有“排满”之议,却有宏阔的视野,强调民族独立和民族平等,从而达到近代民族主义高度。辛亥革命后,民族主义超越“排满”,成为争取全中国诸民族共同权益,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思想,旧式民族主义正式向近代民族主义过渡,“民族”一词自此广泛使用,成为常用汉字词。

二、释“中华”

“中华”是“中国”与“华夏”组成的复合词之简称,其意可上溯至汉朝的“中国诸华”一语(意谓中国诸圣的的后代)⑤见(汉)高诱注《吕氏春秋·简选》,上海:国学整理社,1935年,第80页。。

“中”字前已辨析,此不赘。

“华”通“花”,金文作,小篆作,形近花朵,比拟光彩、光泽,文采,文化灿烂,所谓中国“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⑥《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疏:“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说文解字》云:

华,荣也。从草从十。凡华之属皆从华。

“华”又作华夏之简称,《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此“华、夏”皆与“裔、夷”等周边少数民族的称谓相对应。

华夏先民建国黄河中游,自认中央,且又文化发达,故称“中华”。

整词“中华”诞生在华夷混融的魏晋南北朝,南朝宋人裴松之(372—451)注《三国志》,评析诸葛亮的抱负说:

若使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岂夫多士所能沈翳哉。①(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5,《蜀书·诸葛亮》,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12页。

这是较早出现的“中华”一词,意近“中原”。其后,北齐魏收(507—572)撰《魏书》、唐代房玄龄(579—648)等撰《晋书》,也多有“中华”用例②《魏书·礼志》:“下迄魏晋,赵秦二燕,虽地处中华,德祚微浅。”《魏书·宕昌传》:“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晋书·刘乔传》:“今边陲无备豫之储,中华有杼轴之困。”,皆以之与四周边裔对称。那时入主中原的游牧人也认同“中华”,《南齐书》载,漠北的柔然曾自号“皇芮”,宣称以“光复中华”为己任。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 网址: http://www.mzyszz.cn/qikandaodu/2021/0623/803.html



上一篇:语言精神思维读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
下一篇:从起死看鲁迅对庄子的拒绝

民族艺术投稿 | 民族艺术编辑部| 民族艺术版面费 | 民族艺术论文发表 | 民族艺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民族艺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