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青海各民族的语言交流与社会发展(5)

来源:民族艺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加强对青海各民族语言的研究和保护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记载着民族的历史,反映了民族的变迁,所

(二)加强对青海各民族语言的研究和保护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记载着民族的历史,反映了民族的变迁,所以我们在促进民族间融合交流的同时,必须要保护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调查研究发现,青海境内使用人口较少的民族语言,如土语、撒拉语等,因母语使用者越来越少,双语人群日渐增多,逐渐呈现出濒危趋势。对此,我们首先要加强对民族语言的保护工作,比如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双语教育。目前,青海只有部分地区的中小学实行了蒙汉、藏汉双语教学,撒拉族和土族聚居的循化、化隆、互助、民和等地学校均未使用民族语加以辅助。通过双语教育这种传承民族语言、文化的有效方式,提高民族语言使用者的语言意识,编写基础教育课本,加强民族语教育。其次从深度和广度上加强对民族语言的研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集中出版了一批民族语研究成果,如《土族语简志》(1981)、《蒙古语简志》(1983)、《藏语简志》(1983)、《撒拉语简志》(1985)、《土族语词汇》(1986)、《土汉词典》(1988)、《蒙古语族语言研究》(1996)、《土族语和蒙古语》(1998)等。此后,除了藏语和蒙古语偶有研究成果问世外,青海民族语言的研究几乎是一片沉寂。面对这种现状,必须要加大民族语言研究投入,培养高层次研究人员,对民族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记录语音面貌,出版词典,编写参考语法,尽力保存好、研究透这些稀有的语言资源。

在青海这样一个多民族地区,各族人民互相依存、和谐共处,各文化长期浸润、互相涵化,各语言不断渗透、彼此融合,最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各民族语言的交流融汇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谐,而社会的稳定、经济文化的发展又要求我们既要推广普通话,更要保护和发展民族语言。

[1]顾颉刚.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J].社会科学战线,1980(1):117-152.

[2]戴庆厦.语言和民族[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

[3]芦兰花.湟水流域汉语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4]舍秀存.湟水河流域的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异[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3,34(1):111-114.

[5]意西微萨·阿错,向洵.五屯话的声调[J].中国语文,2015(6):483-497.

[6]桥本万太郎,王希哲.汉语声调系统的阿尔泰化[J].晋中学院学报,1986(2):112-115.

[7]张安生.甘青河湟方言名词的格范畴[J].中国语文,2013(4):291-307.

[8]钟进文.甘青地区独有民族的语言文化特征[J].西北民族研究,1997(2):42-62.

[9]米娜瓦尔·艾比布拉.撒拉语动词祈使式探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2):94-100.

[10]马伟.比较视野下的撒拉语形态特点[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4):113-117.

[11]班班多杰.和而不同:青海多民族文化和睦相处经验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2007(6):108-123.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 网址: http://www.mzyszz.cn/qikandaodu/2021/0728/872.html



上一篇:新媒体视角下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育的创新发展
下一篇:解读汉字的时代编码

民族艺术投稿 | 民族艺术编辑部| 民族艺术版面费 | 民族艺术论文发表 | 民族艺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民族艺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